為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國家戰略, 3月26日出台的《河北省委、省政府關於推進新型城鎮化的意見》中明確提出,保定將承接北京部分行政事業單位、高等院校、科研院所和醫療養老等功能疏解。
  消息一齣,樂壞的不只是那些事前佈局保定房地產的人,久被“燈下黑”所困擾的河北人民也很開心。過去,中國經濟三大引擎區域——長三角、珠三角、環渤海三處中,公認長三角、珠三角的一體化程度和水平遠遠高於環渤海都市圈。相比於長三角“小而美”的城市群、珠三角分工佈局合理的專業城鎮,環渤海、京津冀的發展卻很不平衡。首都北京與直轄市天津集聚了過多資源,就像抽水機一樣把周邊的養分不斷吸引過去,最終導致“大樹底下不長草”。無論是經濟發展、社會發育,還是文化生活、教育層次,北京、天津與周邊城市都形成了梯次分明的差等,沒能實現雙向的共贏。
  比如,筆者曾在保定讀大學,後來到北京讀研。雖然保定距離北京只有100多公里的路程,但是兩地的高等教育環境真有霄壤之別。在保定讀書的大學生在眼界、識見、知識構成等方面,與北京的大學生相比,也差了一大截。
  這背後的原因很多,其中一條就是:北京承載了過多的行政職能,堆積了過多的優質資源。前者,因為便於“跑部錢進”的因素,讓不少產業在佈局上就會優先考慮北京、天津;後者,則讓醫療、教育、科技、文化等領域的職業制高點都盤踞在北京,使得全國各地的人才都往北京擠,河北是近水樓臺,高中低端勞動力都願意往北京跑,人才沒有了,建設發展的速度自然受到影響。
  河北“燈下黑”的另一面則是北京的“大城市病”嚴重,堵車、污染、高房價,不僅推高生活成本、社會成本,也使得首都變得不宜居。
  過去,推動京津冀一體化有很多體制上的阻礙,從根本上導致了三地的分割。現在,國家終於下定決心,要打破“一畝三分地”思維,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。
  根據《河北省新型城鎮化規劃》,保定、廊坊成為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載地和京津產業轉移的重要承載地,並與京津形成京津冀城市群的核心區。石家莊、唐山、張家口等地也有各自的承接任務。北京周邊的窮哥們早已打開家門、敞開雙手,準備等著機遇降臨。
  顯而易見,現在問題的關鍵就是北京哪些行政事業單位、哪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會搬到河北,這是牛鼻子。換位思考一下,被搬遷的單位肯定有阻力。這也正是改革進入深水區的生動寫照。國家想必會出台一系列配套措施、鼓勵辦法,推動這項工作的進展。如何打破河北長期以來的“燈下黑”局面,讓京津周邊地區能享受到一體化發展的紅利,令人拭目以待。
  (熊建,人民日報記者,海外網專欄作者)
  海外網評論頻道原創,轉載請註明來源海外網(www.haiwainet.cn),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。
(編輯:SN090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ahdzhrjg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