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晨報記者 徐運
  豐子愷舊居開放的問題如今似乎成了一盤難解的棋局。昨日黃浦區文化局和居委會仍在對此問題進行調解,不過按照居委會的說法——雙方現在不願坐下來談。而豐氏後人昨天也向記者表示:“已做好長期不開的準備。”
  令人意外的是,昨天記者在舊居看到游客不減,很多都是看到了閉門謝客的報道後上門來碰碰運氣的。
  游客:“還想碰碰運氣”
  昨天下午,申城的天空灰濛蒙的,空氣質量也不太好,不過在陝西南路的“長樂邨”,慕名而來想參觀豐子愷舊居的游客絡繹不絕。從下午2點到2點半的半小時里,先後有七八名游客來到故居大樓門前張望,人數甚至超過了前天,不過大部分人看到寫著“謝絕參觀”的標識牌後就知難而退了。
  據保安介紹,這兩天仍有幾十名游客來這裡,有些確實是不知已閉門的消息。“上午有名游客是從北京乘高鐵來上海的,在市區辦完事後專門過來參觀,可到了才知已進不去了。”不過,記者詢問的幾名游客大多已知道舊居閉門的消息。“我們是在微信上看到的,雖然知道已經關門了,但還是想來看看。”一對情侶進入小區大門後就在小花園前忙著拍照,“房子本身也挺好看的,想多拍兩張照片”。
  還有位父親帶著兒子來看舊居。“我早上已經看到報紙上說舊居暫時不開放了,不過還是想來碰碰運氣。”這對父子沒法進入故居,最後也只好離開。
  舊居底樓老阿婆:“給多少錢也肯定不賣”
  關於舊居是否開放的爭論發生後,“發聲音”的多為豐家的後人,而“長樂邨”底樓居民的聲音則較少。前天上午,舊居的一名底樓居民在與電視臺記者進行了“不露面對話”後,無論是游客還是媒體敲門,底樓現住的兩戶居民基本都沒有再開過門。
  昨天下午記者再次來到舊居註意到,儘管大門緊閉,但舊居花園裡晾曬著七件衣物,半掩的窗戶內隱約飄來越劇的曲調。
  幾經努力,一位戴著眼鏡的阿婆來到窗前與記者“隔窗對話”。這位周阿婆今年已年近八旬,按她自述是1968年搬進來的,在此已住了46年。“我和豐子愷的女兒豐一吟認識,關係還不錯,大家碰到都客客氣氣的。”
  周阿婆住在底層靠前大約30平方米的房間里,打開房門,能看到她穿著整潔乾凈的藍色上衣,頭髮梳得很整齊。周阿婆說:“其實來參觀的人大部分還是比較文明的,不過有時一下同時進來幾十個人的時候,上上下下確實吃不消;也有人是帶小孩進來,小孩跳上跳下,很吵的。”
  隨後記者走進舊居大門註意到,通往二樓的樓梯已鋪上了灰色的地毯,不過看上去已很臟。客堂間里也晾著幾件衣服。“以前我們晾在外面的衣服被偷過,一度只能晾曬在房間里。”
  與之前接受電視臺採訪的易先生的訴求不同,周阿婆只希望能一直住在這裡,不想搬走。“幾個月前他們(豐家後人)來找過我,想買我的房子,我就說給多少錢都不賣。我都一把年紀了,老年人不能隨便搬家的。”
  黃浦區文化局:“希望雙方能互相謙讓”
  另一邊,豐子愷外孫、豐子愷舊居陳列室主要負責人宋雪君昨天也對記者表示,目前也不能確定舊居的陳列室什麼時候能重新開放,他們家人甚至做好了“長期不開的準備”。
  而黃浦區有關部門也沒有放棄調解的努力,瑞金二路街道錦江居委會工作人員表示,現在最大的問題是當事人雙方不願坐下來商量。“他們願意談倒好辦,但現在談都不高興談,那麼我們也沒有辦法。”
  “其實自從陳列室開放以來,我們為兩邊已經做了很多工作。”黃浦區文化局有關人士表示,因擔心參觀者走動時造成木製樓梯發出“咯噔咯噔”的聲音太響,就在上面鋪了地毯;門鈴也改造過,二樓的聲音要比一樓的響;因擔心安全隱患,就裝了滅火器還給電壓擴容……該負責人表示,協調工作現在還在做,但確實比較難,“只希望雙方能互相謙讓”。
  舊居開放窘境,換個思路看看
  當前,名人故居缺乏統一的標準。究竟什麼樣的名人故居值得保護?在歷次由名人故居引發的爭議中,“名人”的界定令人頭疼。《文物保護法》仍存在很多空白,未被列入文物保護範圍的名人故居往往只能成為舊城改造的犧牲品。而由於歷史原因,已入住“72家房客”的名人故居搬遷、整修等成本很高,維護資金缺乏,許多名人故居因此破敗不堪,入住的居民也是怨聲載道。
  針對這種現有大量居民入住的故居,有一種“另闢蹊徑”的方法值得考慮。記者在採訪市區某名人故居時發現,其建築實際上只是空殼子了,原有的藏品和該名人曾使用過的傢具陳設全都搬到專門的紀念館,按故居的原樣佈置,這樣前來故居參觀的游客只在外邊看看建築的外觀,不會進去打擾居民,而重建的紀念館雖然外殼是新的,但是裡面的房間與故居一樣,也不至於讓參觀者產生“假古董”的感覺。  (原標題:“冤家”宜解不宜結,解鈴還需系鈴人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yahdzhrjg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